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 投稿

产业分析

我国高端劳动密集型产品未来仍具较强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是否还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却存在一些争议。在此背景下,更需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正确的认识。总体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因此,必须克服盲目强调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优势。引导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逐步演进。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长期性

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环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出现争议,有人认为,我国应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转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观点并不可取,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很多地方和行业仍是主导产业,一味地追求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轻易丢掉的不利局面。总体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还将持续较长的时期。

(一)劳动力资源丰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较长。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型则用了半个多世纪。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裕,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农业劳动力都将向非农产业转移,产业升级转换需要时间将更长。同时,城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都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存在长期性。

(二)区域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迈进的阶段,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其他省份大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省份甚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欠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仍较大,还必须高度重视其发展。即使生产力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与层次还未达到饱和或消退状态。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需要相当长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地区)的实践看,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深入推进,产业会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但需要一定条件,并且转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升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般要遵循从低端向高端自然进化的进程。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这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通过优化升级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都是落后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含量普遍较高。

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目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发展过于依赖政府提供的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缺乏市场控制权,已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目前,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落后的,需要逐步淘汰。但是由于人口规模巨大,需要以更长时间积累巨量资本才能变成资本丰裕型国家,目前还无法完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自然升级。因此,在当前阶段还不能彻底地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要通过提高技术含量、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来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

(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亟须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一个相对范畴,并处于不断优化升级之中。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向我国转移,大致经历了三次浪潮: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轻工纺织等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轻工纺织产业升级换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中低端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如电视机、电风扇、电话机、照相机等转移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三是在本世纪初,我国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新机遇,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和组装加工环节(如装配、检测等)向我国转移,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福建沿海地区等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当前,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技术成熟、资产存量庞大等特点,在嫁接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仍可重新焕发生机。

(二)高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具有较强竞争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非都是落后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含量普遍较高。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正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也为制造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为此,一方面,要下决心淘汰污染环境、资源消耗多、安全性差、损害健康、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落后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促进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在企业内的有机结合,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技术含量更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加上成本优势,未来我国高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积极承接国际传统服务业转移,将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经济服务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趋势,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对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认识不足,存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为时尚早、低估其吸纳就业能力等错误观念。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可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81万家,从业人员607.2万人,新增从业人员71.1万人。同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是我国应对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比较优势较大。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依托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随着劳动者素质的快速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在劳务输出、建筑工程承包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对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同时,目前体制改革和管制也滞后于其发展需要。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0167元,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快促进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依托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如,家政服务、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等。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加快信息技术在批发、零售等行业的应用,促进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等。此外,积极承接国际传统服务业转移,将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现代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后发优势突出。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逐步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也开始显现,提升了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现代制造业的支撑力,发展潜力较大,后发优势突出:一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二是我国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随着专业分工意识的增强,制造业服务外包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对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工程咨询、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需求。三是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3年城镇化率已达53.7%%,使现代服务业可依托城市而快速集聚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例,2014年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在新技术和模式创新驱动下,电子商务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业务量的激增,2014年业务量达140亿件,同比增长52%%,跃居世界第一。四是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的有序开放,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开,国际服务业将加快向我国转移,既带来资本投入,又能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和创新技术,有利于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继续大力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

服务业的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进行资源重构与整合,成为各国“软实力”的角逐焦点。

当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增速大幅放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还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具较强竞争力。扩大出口是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缺乏资本和技术,且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我国也不例外,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层次较低,国内增值率不高。但从实践看,随着劳动者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的提高,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高新技术的融合应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日趋完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不断提升,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增长快速。特别是以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小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成为促进手机出口的重要因素。

总体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较大潜力,原因主要有: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状况不会发生较大改变。二是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劳动力素质越来越好。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还有很大空间。四是国内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五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效率明显提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仍能维持相当长时间。

(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服务全球化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服务业的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重构与整合,成为各国“软实力”的角逐焦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贸易也保持快速发展态势,2014年1~7月,我国服务出口达13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6.7%%,服务对出口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其中,服务外包作为新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2014年,我国企业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20.4万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1072.1亿美元和813.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2%%和27.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服务业吸引外资已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额的50%%以上。未来,应进一步夯实服务业的发展基础,加快提升其在GDP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逐步由服务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迈进。

观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宜盲目向中西部转移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我国制造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呈现产能过剩态势,通过产业转移,不但使东部地区更积极地寻求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也可根据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而实现快速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共赢局面。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宜盲目地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方面,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不宜照单全收产业转移,而要避免潜在的风险,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加上市场需求饱和、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但从总体看,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有一定发展空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与优势短期内不会消失。如,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全球份额从2008年的26.2%%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32.2%%,2012年东部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山东等五省市纺织业投资、产值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47.6%%、71.5%%和71.6%%。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经验看,产业升级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即简单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部转移。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地方盲目地转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新兴产业还未充分发展,在短时间内难以替代传统产业,容易导致产业空心化。总体看,目前我国东部地区正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过快,可能影响当地就业,进而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为此,东部地区还应大力发展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价值链。同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东部地区应注意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劳动密集型服务业。

中西部地区应有序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等优势,具备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加快发展阶段。产业转移不仅弥补了中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还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2014年上半年,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东部地区同比增长16.3%%,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增长19.2%%、18.6%%,均高于全国17.3%%的水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8%%,其中东部地区同比增长8.4%%,中、西部地区分别同比增长8.8%%和10.8%%,中西部经济增速在产业转移作用下加速上扬。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过程中,由于部分中西部地区产业准入门槛较低,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急于创造政绩,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不注意环境保护、不珍惜土地资源、不关心节能降耗、不考虑产能过剩等,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层次低、核心技术少、市场竞争力弱以及环境和土地承载力低的矛盾也愈加突出,为今后发展留下许多隐患。因此,中西部地区应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一是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有选择、有条件地进行产业承接,凡是转移之后产能得不到提升、技术得不到优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得不到增强的产业和项目,一般不宜承接,尤其要避免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转移。二是防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注重节能降耗,保护土地资源,对污染十分严重、处理能力不强、处理成本过高、节能降耗不达要求的企业与项目,坚决拒绝落户。同时,按照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能力和市场状况供应土地,保护好土地资源。三是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指导下,加强区域内的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各自的实际,找准定位,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避免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综合处处长 童有好)

责任编辑:吴丽琳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专题

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8-29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

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8333亿元,在疫情冲击之下显示出较强的韧性;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生活家电大幅增长,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11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省长马兴瑞出席并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蒋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行。在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主持。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