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 投稿

信息消费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加快农村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利用各种涉农信息资源,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组织形式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信息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农村信息化组织体系日益完善


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省陆续设立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农业农村信息化组织机构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007年,100%%的省级农业部门、97%%的地(市)级农业部门、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67%%的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化管理或服务机构,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目前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已达25万余人。


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为推进农村信息化,国家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了一批重要基础通信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1、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到上世纪九十年末,我国72.3万个行政村中仍有11.7万个广播电视覆盖盲区行政村,535.8万个自然村中仍有56.3万个广播电视盲区自然村,共计1.48亿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为此,自1998年起,原广电部和国家计委在全国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7年,共投入40多亿元资金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发射、转播、传输、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全部11.7万个已通电行政村和10万个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修复了1.5万个“返盲”行政村,有效解决了近1亿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使我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97年的86.02%和87.68%提高到 2007年的95. 4%和96.6%。其中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已基本实行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


2、加快农村地面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原信息产业部从2004年起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等6家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发展农村通信、推动农村通信普遍服务为目标的重大基础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2004年至2007年6家电信运营企业累计投资超过200多亿元,在偏远农村地区铺设通信电缆约50万多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约2万多个,完成6.9万个无电话行政村通电话,使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98.9%%,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3.6%%,人口覆盖率达到97%%。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电信网络普及程度,2007 年电信部又在全国启动自然村“村村通电话工程”,当年为2万多个20户以上无电话自然村新开通电话,使全国自然村村通率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广东、宁夏5省市实现了全部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电话。村村通电话工程显著改善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状况,不仅明显提高了电话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发展。至2008年底,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9.7%%,通电话自然村比重达到92.4%%,全国98%%的乡镇能上网、95%%的乡镇通宽带,部分行政村也具备了宽带或窄带上网能力。其中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北京、 天津、浙江、贵州、山东、吉林等一批省市已经实现乡乡通宽带。农村电话网与互联网双双发展,构成了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和主要渠道。据初步统计,四年来“村村通电话工程”在农村地区为偏僻乡村发展电话用户1800多万户,发展农村互联网用户204万户,与村村通工程开展前2003年相比,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了33%,互联网普及率提高了96%。


3、加快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建设。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地面通信网络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中组部、教育部、农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建设了覆盖范围广、不易受地形地貌影响的农村空中远程通信网络。中组部2003年启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6年,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主要农村地区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数字专用网络,共建设乡镇终端接收站点近1万个、村级站点18.8万多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达2亿多人次。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6年完成近20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35万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覆盖18.7万所农村小学、3.5万所农村中学,使1亿多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受益。文化部2002年启动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卫星和互联网等手段,将优质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基层,截至2007年底,共投入资金16亿多元,建设省级分中心,市、县支中心,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基层服务点共计10.8万个,并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建设基层服务点20多万个,初步搭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农业部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建设了覆盖到省的广域卫星网络,并与各级农业部门共同建设了覆盖全国500多个县的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咨询服务。


三、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迅速发展


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部门建设农业局域网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65%%、12%%和1%%,上升到2007年的100%%、80%%以上和40%%以上;全国省级、地(市)级、县级农业部门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站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87%%、40%%和16%%,上升到2007年100%%、83%%和60%%以上。以农业部建设运行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为龙头、各省农业部门信息网站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举办的农业信息网站为依托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网站体系迅速发展壮大。中国农业信息网已形成集67个频道、37个专业子网站、31个省级农业网站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网站群,日均点击量超过600万次,访问量居国内农业网站首位、世界农业网站第二位。其他中央有关部门也纷纷建设或参与建设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商务部建设了新农村商网,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建设了联通33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270多个地级市、1300多个县的中国兴农网,直接为“三农”提高农业气象和经济信息服务。到2007年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登记注册的全国农业网站已达5160个;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有关资料,我国农业网站已经有1万多家,全面覆盖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


四、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一是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渠道不断完善。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自下而上涵盖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乡镇企业、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主要行业和领域;部署信息采集点8000多个,建立了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和报送制度,通过远程联网采集、报送农村各行和领域的生产动态、供求变化、价格行情、科技教育、自然灾害、动物疫情、农民收入、质量安全、资源环境等信息。二是建立了一批重要农业农村信息数据库。农业部相继建设了包括农产品贸易、农产品价格、农村经济统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生产动态、农业科技与人才、农村能源与环保等在内的50多个数据库;其中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宏观经济、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价格、农业气象等11个数据库系统和6个数据仓库系统已采集存储了1亿多笔数据记录;各省级农业部门也相继建设涵盖农村生产、供求、价格、科技、政策等各领域的数据库系统,几乎涵盖了农村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了数据资源保障。三是形成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对农业农村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利用,及时开发成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进行发布以服务农业农村经济,或者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以指导农村发展。目前,仅农业部开发利用各类农村信息资源形成的网上信息联播、分析报告、监测报告、预警报告、信息快报、信息动态、信息月历、信息日历等就达几十种,成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农业部自2002年起,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已掌握的各类信息资源,开展了大豆、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分析,定期形成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及时为各部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多样化发展


随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网络在农村的不断延伸,结合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地探索、创建了多种不同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推动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从当前全国各地农村信息化服务发展的实践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1、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广播电视是当前农村影响最广泛、受众最多、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现代化传媒,也是当前农村最现实、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目前,包括中央电视台七频道在内的中央、省级、地市级、县级电视台大都开辟了专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专栏或者建设了专门的农业农村服务频道,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广播实用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娱乐节目,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实践证明,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推进“三农”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涉农网站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政府为主办的综合信息服务类网站为主导、以企业主办的商务服务类网站为支撑、以各类社会组织和民间资本主办的资讯服务类网站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网站服务体系,使网站服务在农村不断延伸、普及,不少地方如北京、上海等的一些郊区县农村已实现村村有网站、家家能上网。网站服务由于其开放、互动、共享、个性化、多媒体、跨地域、跨时空、动态在线、即时更新、随时访问、高效便捷等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体由于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障碍,为广大农村网民和农业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服务空间。网站服务覆盖了农牧渔各行各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政策、市场、生产、消费、科技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咨询等服务,已成为当前全面宣传党的政策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动态反映农事农情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信息平台、迅速普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渠道、便捷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窗口,对于改变我国广泛分散、规模狭小的农户经济发展状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3、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随着我国无线移动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无线连接、广泛覆盖、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随身等特点,更适合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以手机为信息终端、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短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在农村得到迅速发展,仅中国移动公司的无线网络就覆盖了60多万个行政村,占全国行政村的94%%,乡镇覆盖率达98.9%%,人口覆盖率达到97%%,2007年农村用户超过了6700万,加上中国联通公司等其他移动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已经基本覆盖我国全部的乡镇和行政村。以无线网络为载体,以手机为主要终端,以移动话音和短消息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移动通信服务在农村深受欢迎,2007年以来我国新增的移动用户中超过60%%为农村用户,其中中国移动以提供短信服务为主的农信通用户超过了2000多万。


各省市区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与移动通讯部门紧密合作,开发建设了多种基于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以提供短信和语音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移动服务平台和网络,有效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发展。浙江省建设的农民信箱体系,以移动网络和互联网络相结合,以手机和电脑为信息终端,以现有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移动通信运营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发送手机短信和邮件信件为主要服务内容,对全省农民和涉农服务人员实行实名制注册和免费使用,把信箱和手机相捆绑,通过手机或电脑任一终端随时发送短信、信件,实现了农产品供求的直接对接、公共信息的及时公开、自然灾害的快速预报、农民咨询的及时答复等服务。目前全省实名制用户已达150万个,几乎覆盖了全部的行政村,每年发送短信和邮件1亿多条(封),真正实现了农村信息进村入户。江苏基于移动网络和手机终端建设了“农村新时空”信息服务平台,以手机短信方式发布政策、生产、市场、价格、产品、科技、劳务等信息,每年为20多万农村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在江苏洪泽县等地方,农业“短信通”业务已覆盖了全县1/3的农户,成为农民种田“新帮手”。陕西省移动通信部门与省、市、县、乡、村五级农业部门合作,建设了“农信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农业专家组在线咨询,以短信、语音等多种手段发布和定制实用化、实时化、本土化的涉农信息,为农村客户提供方便的一站式服务,全面解决了农村信息“入村入户”的落地问题,目前全省已发展用户200多万,受益农民超过300万。广东省农业部门和移动通信部门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田园”服务工作,打造“村村有基站,人人有邮箱”的信息化环境,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载体,大力推进信息化和谐田园(通过农信通、村务通、廉信通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技、教育、管理、医疗等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信息化科技田园(通过农技STK卡、农民培训信箱、动物标识溯源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为广大农民提供科学生产、科技信息等服务,推动“科技兴农”)、信息化商贸田园(通过农信供销通、农信“千里眼”、农信“蒲公英”等信息化手段展示农村特色产品和开展农村商贸交易服务,提升农村商贸交易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产业田园(通过农企通、农村“掌上门户”、农民“务工通”等信息化手段推动农业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民群众的信息交流,形成良性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产业互动,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等服务。


4、以“三网”融合为平台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以电话、电脑、电视为信息终端,以现有的电话网络、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为依托,以音频信息、视频信息、数据信息应用平台整合为基础,各地开发、建设了一大批融合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形成了一种符合农村需要,深受农民欢迎的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农民只需要通过现有的电话、电视或者电脑三种形式之一,即可实现与综合应用平台的对接联系,获取相关服务信息。这种模式的农村信息服务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农业部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与各地一起推广建设的“三电合一”服务模式,把电话、电脑、电视应用整合为一个应用平台开展服务,已覆盖全国500多个县市。吉林的12316新农村热线特服号模式、上海12316农科热线服务模式、广西的96118农村致富信息热线模式等,都是由多位专家通过语音系统和互联网络系统,与农民实现远程视频界面的高度可视化互动信息服务。浙江、湖北等地的农技110电话语音信息服务系统、广东的123“三农”信息化语音服务系统等模式,都是以电话热线为纽带,以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系统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农民只要用一部电话就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获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法规、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深受农民欢迎。


六、农村信息化受益面日益扩大


一是广播电视在农村迅速普及。农村每百户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由2000年的48.7部上升到2007年的94.4部,接近翻了一番。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2007年上升到95.4%%、96.6%%,这主要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带动的,因为城市广播电视覆盖早已基本普及。二是农村电话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固定电话总规模由2000年的5171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11686万户,年均增长12.35%%;固定电话人口普及率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07年的15.85%%;每百户拥有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分别由2000年的26.38部、4.32部上升到2007年的68.36部、77.84部,分别增长2.59倍、18.02倍。三是电脑和互联网络应用在农村迅速发展。农村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由2000年的0.47部上升到2007年的3.68部,年均增长34.18%%。到2007年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人,较上年增长127.7%%,互联网农村人口普及率达7.1%%,比上一年的3.1%%,翻了一番多。四是农村电子政务开始起步。各级农业部门广泛使用电脑及网络开展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和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郊区农村,比较普遍地开始使用移动农信通、计算机网络等进行村务管理、应急管理、生产指导等。


农村信息化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大背景下,在党的农村政策指引下,农村信息化事业取得迅速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时期。虽然农村信息化与城镇信息化仍有较大差距,城乡“数字鸿沟”仍然明显存在,但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刻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必将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个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永田,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投资计划与项目管理、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在有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信息化纪事,电子政务,2008(1),33-36


2、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农业经济问题,2007(1),44-46


3、徐明,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综述,打造农业信息化新格局,农村工作通讯,2008(3),12-16


3、贺林平,信息“专列”入村来,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8日07 版


4、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2001~2008


5、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2007年农业信息统计工作资料汇编,2008年1月


6、农业部信息中心,第三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农业商务信息服务研讨会材料汇编,2007年9月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8


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9、信息产业部,2007年全国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3月


10、工业和信息化信部,200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国内电信服务质量通告,2009年2月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专题

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8-29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

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8333亿元,在疫情冲击之下显示出较强的韧性;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生活家电大幅增长,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11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省长马兴瑞出席并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蒋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行。在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主持。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