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中国电子报社主办
收藏本站 投稿

产业新闻

微软张亚勤:让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时 间:2007年6月15日
地 点:北京西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办公室
对话人:张亚勤 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裁
刘 东 中国电子报社总编辑

搭建激发人才潜能平台

刘东: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去年1月正式成立,你是创办人和首任总裁,请介绍微软中国研发集团1年多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
张亚勤:其实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既是一个根植中国多年的“老”机构,也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新”机构,这是因为集团包括了很多有历史的机构。我们把微软多年来在中国部署的研发资源整合起来,并加以优化,其中有专注基础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关注技术孵化的微软亚洲工程院,还有不同的产品部门、战略合作部等。现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应该是微软在美国之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功能最齐全的研发机构。
自成立以来我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招聘了大量人才。包括应届毕业生、有经验的工程师、领军人物、海归人士。现在全职员工有3000多人。二是战略重点越来越清晰。我们制定5大研发方向: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开发工具、面向中国新兴市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这5个方面是我们研发投入的重点,也是在中国的增长点。三是推进产业合作取得一定成果。微软不仅自己在做研发,还与中国的产业一起合作共赢,包括战略投资、软件外包、技术授权、培训等。
另外我们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租了希格玛整个楼,在清华科技园又租了5层楼。最近还决定在北京和上海各购买一块土地,建立研发园区。第一期北京有两栋18层的楼,在上海有4栋楼,两地加起来一共可容纳8000名员工,这是微软在全球第一次自己买地建房而不是租楼,这也说明微软在中国投入研发的决心。
刘东:微软研发集团的品牌、收入等对于研发人员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感到,将3000多名全球顶尖的技术高手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让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才智和能量,仍然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你是怎样将具有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研发人才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的?
张亚勤:我觉得报酬、公司的品牌是很重要,但这不是吸引一流人才工作的绝对因素。如果我是工程师要选择一个公司,第一我希望找到一个平台,发挥自己的潜能,能让我做的工作有影响。第二我希望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好,能和最聪明的人一起工作,这点非常重要。第三我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对中国有影响,我们这儿所有的工程师,都希望能做与中国市场、中国用户有关联、有影响的研究工作。
研发集团要搭建的是一个平台,要营造一个开放、透明的合作文化氛围。合作不仅仅是在团队之间,还有与产业、学术界以及政府部门的合作等。我总结了5个我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程式:第一个是IT=IQ+IP,IT这个产业看起来很复杂,最终的决定因素是IQ和IP,IQ是人才、IP是创新。第二个方程式是E=MC2,这也是我重新诠释的潜能转换方程式,招聘聪明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潜能释放出来,要找到像镭这样的放射性元素,使他们产生连锁反应,发生裂变。第三个是测不准原理,所以我们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同样我们也有管理自己的风险和投资平衡的标准。第四个是E→inf(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共赢的IT产业生态圈,与全球范围的学术界、企业界合作伙伴协力创新,共同分享资源、经验与成果环境。第五个是1+1≥3,说的是“多赢”的前提下,合作才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刘东:根据你的介绍,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战略重点已经清晰,并且确定了5个研究方向。请具体说明这5个方向是依据什么原则确定的?刚才你也谈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由研究院、工程院、技术中心等机构组成,研发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产品和抢占市场,你怎么确保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从基础研究、技术孵化,到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整个创新链条的畅通?
张亚勤:关于怎么确定研究方向,我们会看几个方面:人才、市场、客户、创新的资源,这些因素决定我们在哪方面有最大的投入。举个例子,在移动通信方面,首先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大量的人才。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4亿多的用户。第三,我们好多客户在中国,Windows Mobile设备OEM、ODM伙伴70%都在大中国区,中国是制造大国,全球50%的手机在中国制造。另外一个客户是运营商——全球第一大、第三大移动运营商都在中国。此外还要看创新的资源,中国在手机、手机设计等有很多创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中国很自然就要做移动通信方面的工作了。
5大研发方向是我和中国团队一起研究提出,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和CTO一起确定了这5个方向。
关于链条的畅通,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很好的定位和机制,定位每一个机构和部门做什么。在中国的好处就是我们这些各个层次的研发体系健全,我们有最完整的一个链条。

盖茨三个指标考核中国研发

刘东:微软非常重视中国研发集团的建设,今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将达到2亿美元以上,并将首次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研发园区,今后微软的研发资源将进一步向亚洲转移。请问比尔·盖茨对于中国研发集团有什么期待?有没有类似投入产出比方面的要求?
张亚勤:我经常开玩笑,你们是管赚钱的,我是管花钱的。整体来讲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衡量我的成绩是通过三个指标:第一是不是雇到了一流的人才;第二是不是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真的是成为微软创新的源泉;第三是到底对产业生态系统、中国做出了多少贡献。我们的职能现在用RIDE来概括,R是研究,I是孵化,D是发展,E是合作。对不同的部门,生产力要求是不一样的。研究院具体的量化评估指标是发表多少篇论文、申请多少专利、研究水平在国际学术界是不是一流等。对工程院,要看今年孵化了多少产品。对于产品部门的评估,是看对产品本身有多大贡献,做了多少重要的功能、模块。另外就是技术授权给中国公司,比如说要有5项技术,看他们完成了多少,这是一个量化的指标。
刘东:刚才你提到微软将通过外包、技术授权、产品合作、人才培训等深化同政府、产业的战略合作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进行上述工作你们坚持的原则是什么,对于合作伙伴又是如何选择的?
张亚勤: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软件外包。我们有很多产品,当产品市场化时,需要一部分开发,这方面我们和中国的公司合作,一起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这里不一定牵扯到很多研究和技术,完全是最终的产品。技术授权方面,微软每年有2000多项专利,这些专利在过去完全是用于微软产品,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一部分专利拿出来,让其他企业去使用,特别是刚刚起步的创新型中小公司,因为他们本身没有技术,或者说没有这样的资源。现在这些授权占微软整个专利的一小部分,我们每年的授权都将会增加。我们的授权有几个原则,一是不希望给一个和我们竞争的公司,二是选择创新型的公司,三是他们要有很强的市场能力。去年我们选择两个公司,一个是拓维,一个是科通,今年可能会更多一些,我给他们目前的指标是至少5个公司。
刘东:现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通过外包、技术授权、产品合作、人才培训等获得的收入分别是多少,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效果如何?
张亚勤:技术授权的费用很低,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在英国和别的地方授权费用很高,在中国我们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钱,鼓励大家授权,微软还是主要靠自己做产品销售出去,不是靠授权来发展的。外包不包括我们的研发项目,我们自己研发的2亿元完全是自己的。外包的项目是微软给中国企业的,去年我们做了5000万元,明年将会更多,现在有将近20多家公司是微软的外包合作伙伴。我希望下一步他们不仅仅可以做微软的项目,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开发市场。因为做外包如果只停留在为微软的项目做编程,这样时间长了之后对自主创新的能力会有很大影响。

融合并不意味世界是平的

刘东:你曾经是IEEE最年轻的院士,并且负责过微软移动及嵌入式系统设备产品部。当今,产业、产品、技术、市场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你如何看待在融合背景下产业未来的发展态势?
张亚勤:这是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方面,一个是产品,一个是市场。我个人认为,技术确实是灵活化了,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人才更国际化,这是新的“四化”。在技术方面,过去30年IT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技术,但最重要的是两个技术,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IP化。由于数字化,我们有了共同的描述信息的方式,因为IP化,我们有了共同的连通信息的方式。
由于数字化,第一,信息不管来源于何处,电话里的信息、互联网的信息,从哪里来的信息也不重要了。第二,信息是什么类型也不重要了。还有一点是去什么地方不重要了,不管到什么网络去都是数字的信息。再有一点是由于IP都可以用一种方式联接起来,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方式。
因为IP化,不管信息怎么样连通的都不知道了,都是在IP层面,它把你的物理层连接屏蔽出来了,所以说技术确实在走向融合。
但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在讲融合有一个误导,认为世界就是平的,所以我经常批判这个观点。《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有很多观点,但也有很多误导,有中国也有美国的,很多人都认为全球都是一样的,技术产品服务都一样了,在美国做好就好了,到别的国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就够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世界可能1/4是平的,另外3/4不是平的,这个产品和经营模式文化需求完全不一样,这时候包括原创的技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全球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技术最终的趋势还是融合在一起的,由于数字化可以用同样的技术,做出不同的产品,比如说我们的手机和PC有很多共同之处,一个信息可以在不同的终端上面显示,而不需要单独的线路和单独的处理方式,由于数字化使得产品更加多元化,更加适用、便宜、简单。互联网使得信息广泛传播,使得本地化更加容易,其实这些是不矛盾的。这些使得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使得产品越来越本地话和多样化。
刘东:融合是大势所趋,企业的竞争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说微软,前些年只有Windows和Office两个旗舰产品,现在的微软不仅涉足了服务器、移动通信,而且已经进军互联网、娱乐产品等。其他公司也开始在进入微软的传统领地,你认为和竞争对手相比,微软竞争优势是什么?
张亚勤:第一,微软有多个平台。在PC这个平台微软有优势,在服务器微软有优势,在移动通信方面微软也有很大的投入,所以它本身是跨平台和产业的。第二,微软有很庞大的开发群体。第三,微软的经营模式、产品的定位是相关的。微软是靠一个产业合作来赢利的,也是一个平台性的公司,平台性的公司需要有开发者和合作者,需要有人使用你的平台。我经常讲我们每赚1块钱,合作伙伴就赚8块钱,亚洲就赚12块钱,我们希望合作伙伴赚更多的钱,那么这个利益是一致的,这很重要。
当然微软还有一流的软件、一流的IT人才及很多资金储备。再者微软有很多创新的技术,我经常讲创新对微软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生存的必须,我们和别的公司竞争,其实我们最大的竞争者是自己,每一个产品下一个要比前一个更好。苹果、SONY、诺基亚等都是我们不同领域很强劲的竞争对手,微软进入不同的领域,尽管什么都做,但是其实理念蛮清楚的。
我原来可能也讲过,计算机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型主机小型机,第二阶段是PC,第三个阶段叫网络也好其他什么名字也行,名字不重要。现在整个PC正在走向了PC3,过去PC是个人电脑,现在不仅仅是一个计算的工具,也是计算通信控制的平台、娱乐的中心,PC的定义改变了。另外是PC+,这是比尔·盖茨讲的,PC是个人电脑,新的PC+包括手机、家电、汽车,也可以任何地方都有计算,有计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有智能的地方都可以上网,任何一个芯片都可以有计算的功能。微软的方向就是做这个,我们要建立这么一个平台,不仅仅做计算,应该是集成通信,也是一个娱乐的中心,从PC走向PC3,PC3走向PC+。

本土企业需做国际化企业

刘东:中国本土软件企业近年发展很快,但是,从产品、技术、资金、规模、品牌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你认为中国本土软件企业下一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他们增强竞争力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张亚勤:中国整个软件产业相对比较年轻,但是比起3、5年前还是有很大的突破,昨天我听了一个数字是规模4800亿元人民币,这和微软的产值差不多,所以这是蛮大的。
目前中国的软件企业面临很多挑战也有机会。第一个挑战是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人员规模上万的软件公司不超过5个,很多还是作坊式的,缺少开发大型软件产品平台和系统。第二个挑战是大部分软件公司缺少创新能力,更多是做系统集成、服务或者是解决方案,还有很多是做垂直软件的,软件的可重复使用性比较低。第三个挑战是尽管这两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这两年有很大的进步,但依然还需要加强。软件如果被盗版,没有人再投入,没有再扩大规模的能力。第四个挑战是缺乏架构师和项目管理人才。中国软件企业也有很多机会:一是人才很多,而且优秀人才都愿意学软件,中国优秀人才的数目跟美国比起来要多5倍。二是中国本身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如金融,银行,娱乐市场等,这是一个机遇。三是外包是个巨大的机会。目前全球1/5软件是通过外包的,过几年之后估计是1/3左右,我觉得外包是很重要的产业机会,但不能作为中国软件看家的核心和根本。因为做外包会有一种倾向,就是忘掉缺少自主产权创新能力。四是具体的机会,一个是嵌入移动,垂直软件管理软件。另一个是服务,特别是IT方面的服务,中国现在这个服务量很少,未来会有大量增长。
刘东:近几年微软、IBM等跨国公司通过投资参股等途径,加大了与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合作。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品牌兼并重组本土品牌趋势已经显现,本土软件企业将成为国际品牌的加工生产工厂,本土品牌面临消失的风险。对此,你怎么看?
张亚勤:科技部的领导曾经说过,不管是外企还是国企都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一部分,只要是在中国创新就行。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也说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是开放的国家。另外看一下国家间的竞争都是依靠企业,国家的概念便越来越模糊了,比如说联想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联想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因为现在整个的资源分配优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它有强的人才,整个分配是全球性的,所以微软是全球性的企业,不是美国企业。微软一半的人员在国外,一半的收入在国外。所以微软在中国就是中国公司。联想元庆跟我讲他在美国,他一定要按照美国的方式运营,在中国要按照中国的方式运营。像华为也进入国际市场。所以不要把外企国企分得那么清楚,大家发展方向都是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刘东:你刚才对国际化问题的阐述,我完全同意。在某种程度上,微软也可以说是中国公司。但是最近互联网上又出现一些关于微软的议论,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战略角度来讲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一些关系国家利益的核心产业。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张亚勤:第一个是企业的国际化,企业从股权、从投资来讲其实已经越来越国际化。比如我们的公司到纳斯达克上市,这里面股权很多,不知道具体是谁,这时候已经在资金方面国际化了。另外一点就是每个公司选择与微软合资也好,与IBM合作也好,肯定是考虑对自己有益,由于你的参与我会变得更强,在业务方面有好处,否则不会投资。
另外一个就是核心技术,我觉得这是一个国家战略,中国在基础核心技术的投入还是太少。比如在基础研究方面,由于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可能不会很大,那么国家就要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入。另外,要做大的战略规划,比如说5~10年之后,哪些会改变你整个企业,可以规划大的一些技术,加大投入。有些是国家的行为,中国应该加强对重大技术的投入。
而具体投到哪个方向,是芯片还是软件?我觉得重要一点是怎样能把数据更好地收集起来。大的国际公司,做得最大的事情就是建数据库,大量购买服务器,数据是不可逆的,两年之后就收集不到现在的数据了。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4、如本站的文章或图片存在版权,请拨打电话010-88558835进行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链接

视频

专题

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初春的北京,处处生机盎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12月28-29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作工作报告。

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

3月2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达到8333亿元,在疫情冲击之下显示出较强的韧性;电商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网络零售对家电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生活家电大幅增长,有效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会议

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在合肥市举行。在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韩国驻华大使张夏成发表视频致辞。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

11月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0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出席开幕式,省长马兴瑞出席并致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蒋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

10月19日—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世界VR产业大会云峰会在南昌举行。在10月19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来书面致辞。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吴晓军,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主持。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本周排行